讲台变舞台,AI当“助教”!江门创新构建六堂“思政必修课”
大屏幕上,AI生成的“文化名人”正与学生隔空对话;舞台中央,教师随着侨乡舞蹈的韵律翩然转身......这些并非文艺汇演,而是一堂堂思政课的创新表达。
作为“中国侨都”,江门始终牢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中,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今年,江门市创新打造六堂“思政必修课”,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与创新,解决好思政课“上什么”“怎么上”的问题,让思政课“活”了起来,也为广东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开拓了新路径。
打造六堂“思政必修课”
今年,江门市印发《江门市中小学开展六堂“思政必修课”实施方案》。六堂“思政必修课”根据中小学生年龄和学段特点,确定了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具体而言——
“博雅大学堂”研修经典学说,以“经典涵养+科技赋能”双轮驱动,构建“经史子集+人工智能”的跨界课程;
“侨乡故事汇”探索在地文化,将带着学生触摸开平碉楼的斑驳砖墙,解读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中的家国密码;
“未来梦工场”学用人工智能,建设“AI+思政”创新课程,推进AI项目学习,产学研结合发展;
“科创实验室”普及科学知识,将用好全市科普教育基地,让科学家精神从课本走进生活;
“心晴阳光屋”守护心理健康,大力推广“身心健康4S工作法”,让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传统模式,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治愈力;
“公益志愿行”助力志愿实践,让学生化身社区治理“小智库”,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创新课堂展风采
7月10日下午,由江门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江门市“金扣子”六堂“思政必修课”展评活动迎来成果展示。方寸讲台上,思想激流奔涌,传统文脉与数字科技碰撞,迸发出璀璨的育人火花。
本次“金扣子”六堂“思政必修课”展评活动历时数月,涵盖联选推荐、集中展评、成果展示与成果运用四个阶段。经专家严格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优秀指导团队奖及优秀组织奖等奖项。此次获奖精品课程将纳入全市中小学六堂“思政必修课”精品课程资源库,向全市各学校推荐使用。
在成果展示活动上,小学、初中、高中、职中四个学段的一等奖课程依次呈现,生动诠释着侨乡智慧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小学课堂童心飞扬,初中课堂“侨”韵悠长,高中课堂直击时代前沿,职中课堂尽展艺术张力。
“我从江门思政课中看到了一个‘活’字,它为广东思政教育树立了榜样!”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田明说道。他认为,这些课程思想独到、立意高远,带来了三点关键启示:教学有代入感,学生才有获得感——教师巧妙引领学生浸入侨乡文化厚土,激发深切自豪;教学有感染力,知识方能践行——课程充满情感温度与行动指引;课堂具权威性,学习才显必要——立足侨乡又超越地域,映照出广东乃至民族发展的蓬勃希望。
浓缩的课堂展示上,大屏光影跳跃,教师讲解铿锵。从侨乡江门的文脉深流,到AI奔涌的未来工厂;从数字赋能的发展新路,到文化解锁的振兴密码……这些思政课紧扣本土之魂,跃动时代之脉,在方寸讲台与光影交织中,生动织就了一幅侨乡大地立德树人的壮阔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