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8Pay强省建设一线深调研 | 中山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中山教育力量
为支撑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988Pay正以“走在前、作示范”的魄力书写综合改革答卷。《988Pay》(综合)特别策划“988Pay强省建设一线深调研”系列报道,力图呈现教育生态的深刻变革,聚焦制度创新的底层逻辑——通过挖掘改革样本,系统梳理区域试点的突破性经验,推动基层智慧向制度成果转化,立体呈现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广东路径和生动实践。
本期,一起看看中山市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彭晓新谈如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中山教育力量。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中山被赋予了重要的战略定位。中山教育发展的定位是什么?如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教育力量?对此,《988Pay》记者专访了中山市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彭晓新。
《988Pay》:
对标教育强省建设目标,中山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定位是什么?
彭晓新:
中山既是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点,也是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城市,更是大湾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极。
“十四五”以来,中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将推动教育优质均衡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扩优提质“五大行动”,构建更加公平、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确保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对标教育强省建设,我们立足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中山教育力量。
《988Pay》:
中山在构建“五育”并举的高质量育人体系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彭晓新:
中山始终将“五育”并举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五育”融合的育人模式,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一是树立“大思政”理念,夯实新时代新思想。开展“百名书记讲、评、听思政第一课”活动,实现镇街党政主要领导、大中小学书记开讲思政第一课全覆盖。联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中山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项目,组织开展中山市“理响兴中”思政大讲堂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教研交流活动。
二是建构“大德育”机制,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建立以“教联体”为载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覆盖全年的系列实践活动品牌,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各类主题活动。重视心理健康和青春期教育,实施专项计划和行动,举办“青春聊聊吧”“中山家话”等品牌活动。落实“一普访五多访”和“万师访万家”,家校社合力共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推出《看见·成长》心理教育短视频55期,赋能家长和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抗压能力。
三是学校体育蓬勃开展,塑造学生强健的体魄。开展“天天动起来”云运动系列活动,吸引全市中小学生超过20万人次自发参与。完善学校体育评价制度,体育中考分值由50分提高至80分,把学生参与各级各类体育比赛纳入成绩认定。制定《进一步完善中山市高中阶段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实施意见》,规范高中阶段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出台《中山市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示范学校管理办法》,创建19所覆盖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后备人才培养示范校,形成小、初、高体育特长生贯通培养通道。
四是深入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培养学生审美与文化素养。以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试验区为抓手,统筹推进学校艺术素质测评工作,帮助学生形成1—2项艺术特长和爱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和中山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全面打造美育特色品牌,鼓励有条件的镇街、学校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手工制作等美育特色课程。充分利用社会艺术资源,促进校内外艺术资源有机融合,建立课内课外一体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美育机制。
五是劳动教育全盘谋划,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全市印发实施方案,成立劳动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指导各中小学利用本土特色资源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劳动实践成果丰硕。制定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全力建设省级劳动教育基地、省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市级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启用“中山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管理系统”,实现校外劳动教育“网上订单”。
《988Pay》: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面,中山进行了哪些探索?
彭晓新: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我们根据全市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多个关键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激发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
一是聚焦教育评价改革,打造中山教育品牌。积极创建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市,出台《中山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市实施方案》,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1+5+N”教育评价改革模式,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中山市初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内含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学校特色评价维度,强化增值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稳步推进中考改革,实施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构建涵盖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改变唯分数论的招生模式。推动校内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形成“自主淘宝”中山校内课后服务新模式。连续三年开展教育评价改革主题活动,遴选并发布市级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累计80个。
二是校内提质与校外治理联动,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将“双减”督导列为首要任务,市、镇两级均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出台多项管理规定与实施方案。全面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完善课后服务监管平台,近20个部门协同治理校外培训。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关停、转型和办证,办证机构增至1561所,国家平台合规机构达1285所。聘任219位市督学,开展“双减”、课后服务等专项督导检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是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职称评审制度。职称评审破“五唯”,减少限制性条件,注重育人成效。全市高级及以上职称评审通过率高,民办及非在编教师占比增大。卓越教育人才辈出,多人在国家和省级教师专业能力大赛中成绩优异。认定了一批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提升教育队伍整体素质。
《988Pay》:
接下来,中山教育将如何更好地助力中山经济社会发展和大湾区建设?
彭晓新:
我们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以更高远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深化教育系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不懈用新思想铸魂育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学校建立与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是完善优质均衡发展的高质量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巩固学前教育“5085”攻坚成果,扩大学前教育优质资源总量。进一步推动全市公办中小学建设,全力保障学位供给。全面推进镇街义务教育学校开展集团化办学,以镇街优质学校为核心校创建教育共同体。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工程,以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为主要抓手,探索深化产教融合新路径。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切实提高民办教育整体质量。强化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扩大镇街特教班覆盖面,不断提升特殊教育(融合教育)、专门教育办学质量。
三是深化“五育”融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探索行走的思政课。坚持“健康第一”理念,落实每天体育活动2小时,让孩子天天动起来、跑起来、活起来。注重美育熏陶,推进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试验区工作建设,推动民族器乐进校园,建立常态化美育展演机制。加强劳动实践,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推动校内外劳动基地(场所)建设。
四是培养造就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创新开展“师德5分钟”活动,深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健全责任落实机制,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落实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和推进“新强师工程”。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体制改革,优化岗位设置管理,健全教师合理流动机制。
同时,加强与大湾区城市教育交流合作,共创教育美好未来,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和大湾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微信
                
            
无障碍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74号
继续访问